
昨天,瑞幸和茅臺全網“殺瘋”了。想必大家的朋友圈,也都是被各位打工人的「醬香拿鐵」刷屏了。
瑞幸相關話題,也基本都“住”在微博熱搜上了:醬香咖啡話題登頂微博、抖音雙熱搜第一。 運營社編輯部也第一時間品嘗了最新的醬香拿鐵,說實話,心理“上癮”,有點“上頭”。
今早,瑞幸第一時間曬出了成績單:醬香拿鐵單品首日銷量超 542 萬杯,單品銷售額就賣了 1 個億,刷新了單品紀錄。提前預熱三天后,9 月 4 日,瑞幸咖啡和貴州茅臺聯手推出的年度重磅產品「醬香拿鐵」,正式上架開賣。這款咖啡號稱“每一杯都含有貴州茅臺酒”,零售價在 38 元/杯,在瑞幸小程序內使用優惠券后的到手價為 19 元/杯。據了解,醬香拿鐵的原材料包括咖啡和白酒風味厚奶等,其中白酒風味厚奶是酒味的主要來源。每杯咖啡均含 53 度貴州茅臺酒,整體酒精度低于 0.5%。根據網上瑞幸店員透露的消息,醬香拿鐵的酒精濃度在 0.2 ~ 0.3 度之間。如果以一杯咖啡 480 毫升容量計算,大約每杯咖啡約含茅臺酒 1.8~2.7 毫升。茅臺白酒+瑞幸咖啡的神奇組合,也引發了全網關注和刷屏。#瑞幸回應喝茅臺聯名咖啡能否開車#、#醬香拿鐵# 等相關話題迅速霸榜微博熱搜。愛吃瓜的網友迅速圍繞醬香咖啡,造出一個又一個搞笑的熱梗。
能備注不要冰,不要奶,不要咖啡液嗎?
那么問題來了,喝完醬香拿鐵是清醒了還是醉了?
美酒加咖啡,一杯又一杯,明知道愛情像流水,管他去愛誰.......
還有很多消費者對白酒+咖啡的味道產生好奇,對喝完醬香拿鐵后能不能開車產生疑惑,衍生出大量討論,也推動醬香拿鐵持續爆火出圈,甚至實現全網刷屏。僅發布一天,抖音上 #醬香拿鐵 的相關話題瀏覽量就近 4 億人次,可謂熱度拉滿。據《中國證券報》報道,在北京西單一家瑞幸咖啡門店,開售僅不到四個小時,這家門店已賣出超 500 杯“醬香拿鐵”,當日訂單取餐已經排到兩小時后。9 月 5 日,醬香拿鐵上架后的第二天上午,運營社編輯部通過小程序試圖下單,周邊 2 km 內的 8 家瑞幸門店內的醬香拿鐵產品全部售罄。運營社觀察發現,上海、武漢、青島等多個城市都有網友吐槽,公司或家附近的瑞幸門店新品全部賣光了。醬香拿鐵一杯難求。瑞幸官方微博發布了戰報,上架第一天,醬香拿鐵就賣了 542 萬杯,銷售額超 1 億元,刷新了單品記錄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新品上架的前一天晚上,瑞幸就開始通過官方直播間,在抖音提前預熱和發售醬香拿鐵。在抖音預熱期間,瑞幸進行了適當讓利,醬香拿鐵直播間售價 17 元,比小程序用券后還便宜 2 元。
首發 4 小時內直播交易額就突破了 1000 萬;
前 15 小時,直播間賣出了 100 萬杯;
預熱和首發活動期間,瑞幸吸粉了超百萬抖音新用戶。
不過上架第二天后,瑞幸便悄悄將抖音直播間的價格從 17 元調回了 19 元,與小程序優惠價格對齊。
接下來,我們從運營的角度,來聊聊這次瑞幸和茅臺的聯名。
茅臺一直以與“高端”、“國字輩”、“商務宴請”等詞語一同提起,在年輕人的心智中,可以說是另一種“高奢”的象征。但年輕人不愛喝白酒,是茅臺急迫想要解決的問題。這次聯名,與其說茅臺在討好年輕人,不如說茅臺希望更近一步讓年輕人體驗醬香酒的味道,也就是第一口茅臺的味道。從醬香味來說,瑞幸的這杯咖啡雖然「含茅量」不高(酒精度低于 0.5% vol),但白酒那個“沖味兒”還原度還是相當可以。且一杯 19 元的價格,就讓年輕人全款喝到平時買不起、也搶不到的茅臺,體驗到了“醬香科技”的“真滋味”。茅臺在讓年輕人體驗醬香這件事上,其實也很認真,之前出過茅臺冰淇凌,但茅臺冰淇淋的價格并不便宜,比雪糕刺客“鐘薛高”還貴,單支要到了 40+ 元。最終受限于品類、價格和渠道,茅臺冰淇凌也就一直不溫不火。這次茅臺再次沖擊讓年輕人體驗第一口茅臺的小目標,選擇了中國咖啡界的價格“屠夫”和零售之王——瑞幸。瑞幸在 6 月 30 日,總門店數高達 10836 家,成為了國內首個門店數量破萬的連鎖咖啡品牌。并且瑞幸咖啡第二季度總營收 8.55 億美元,超過星巴克中國的 8.22 億美元。如今無論是在門店規模還是市場份額上,毫無疑問,瑞幸都已是國內咖啡零售市場的第一品牌。對于茅臺來說,與其說這是一次聯名,不如說它是一次品牌成功的、出圈的精準投放。瑞幸人群是年輕人,萬店的規模又是一個量大、能精準觸達大眾消費者的渠道。沒錯,對于茅臺來說,這是通過品類跨界,一次觸達“大眾消費者”的公域場投放。這次“投放”的引流效果也相當炸裂,日銷 500 多萬杯,相當于精準觸達了至少 500 萬人群。朋友圈自來水,微博熱搜爆炸,媒體鋪墊蓋地報道此事,引爆咖啡&白酒圈、互聯網圈、營銷圈、金融圈等圈層,可謂水花層層起。而投放的內容即為「醬香拿鐵」。從產品上,“復刻”和“保留”了醬香味,視覺設計上,咖啡包裝袋也選擇茅臺傳統經典的藍白紅配色,強調了「品牌符合」。這背后映射出了新的品牌成長方向:品牌即媒介、產品即內容。公域投放,還能這么玩。
2)一場有“預謀”的營銷,瑞幸坐穩中國「咖啡第一」寶座
不少用戶在討論,這次聯名,到底是瑞幸更賺,還是茅臺更賺。這個問題,答案見仁見智。而運營社認為,瑞幸此番聯動,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,品牌都將坐穩中國「咖啡第一」的寶座。沒有瑞幸做不了的聯名,只有還在路上待開發的咖啡新品。瑞幸的“爆品策略”,讓業界驚嘆:2021 年 4 月 12 日,瑞幸生椰拿鐵推出后,創造了“ 1 秒內售罄”“全網催貨”的現象。2022 年 4 月,瑞幸和椰樹牌椰汁聯名,再次推出「椰云拿鐵」,單周銷量 495 萬杯,再次創造了現象級的銷售景象。而這次和茅臺合作,單日首發銷量則 542 萬杯+,1 天單品賣出 1 個億,相當于 1 個單品 1 天賣出了上一個最強王者「椰云拿鐵」一周多的量。“我破我自己的紀錄,讓別人無處可破”。在聯名單品上,超越瑞幸的,只有瑞幸自己。而為什么瑞幸每出一個新品,就能賣爆。背后的原因,還是在于瑞幸一貫的「測品」思路。
瑞幸高級副總裁、產品線負責人周偉明曾表示:“中國消費者能接受的飲品菜單結構還沒有定論,我們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來摸索這個菜單邊界。到底什么樣的奶咖是中國消費者喜歡的?市場沒有定論,菜單結構的發展也沒有定型,所以我們要不停地上新去積累我們的照片產品,發現哪些是我們消費者喜歡的東西,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打造我們的基礎盤,把我們招牌菜單固定下來”。
基于這個思路,生椰拿鐵成功出圈,為之后的聯名款「椰云拿鐵」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。而此番,瑞幸和拿鐵的聯名,從白酒+咖啡的組合,瑞幸又一次“測”出了中國消費者對于咖啡的邊界。誰說美酒配咖啡,是歐美「愛爾蘭咖啡」(咖啡+威士忌)的獨創,中國也能沉淀自己的「酒咖」菜單。這次瑞幸聯名的營銷,運營社發現還是有點小心思的,在新品上新前,搞了一波“路透營銷”。瑞幸在各大社交平臺偷偷搞了一波“路人劇透”。不少小紅書用戶,都曬出了這次「醬香拿鐵」的配料表——「白酒風味厚奶」,還配文說:“尊嘟假嘟”。這些用戶還引導了一波討論,喝了瑞幸,是不是不能開車?幾乎就在路透的同一時間,瑞幸官方發布了一張“預告海報”,如下圖。海報里茅臺的品牌配色,著名的 53 度飛天茅臺,都看似無聲似有聲。都在告訴消費者,你看,瑞幸和茅臺要聯名了。由于路透消息在各大社群、社交平臺蔓延開,瑞幸營銷負責人@LK三月在即刻發文表示:“麻煩大家配合一下。還有一張「懸念海報」還沒發呢。”不僅如此,在上新前,瑞幸也在抖音上做起了醬香咖啡專場直播。9 月 3 日 22:00 醬香拿鐵在抖音生活服務心動上新日活動中首發,首發 4 小時內直播交易破千萬。抖音生活服務平臺上領券后 17 元/杯,運營社對比后發現,在抖音上的價格是全網最低價。截至目前,醬香咖啡在抖音生活服務平臺上已經賣出超 100 w 杯,數據還在快速增長中;從 9 月 1 日該聯名咖啡在抖音預熱至今,近 100 萬抖音用戶第一次在抖音平臺購買瑞幸的團品,成為了瑞幸在抖音平臺上的新客戶。著實是靠著單品,給瑞幸抖音官號漲了一波粉。為后續瑞幸在抖音的本地生活的營銷“添磚加瓦”。新品上新后,瑞幸在官方微信也繼續了拉新“老傳統”。想喝「醬香拿鐵」嗎?邀請 2 位好友,添加福利官立得 3.8 折優惠券,多邀多得,沒有上限。咖啡“砍一刀”上線。上新后,面對不少用戶對“喝完醬香拿鐵,能否開車”的疑問,第一時間在微博做了回應。面對“咖啡里是否真有茅臺”的質疑,瑞幸在 9 月 4 日晚上 7 點左右,也在視頻號官號發布了《醬香拿鐵原料生產全紀錄》。看著茅臺像“水龍頭”一般倒酒,試問,這種快速及時,有準備的回應,哪個用戶不得說一聲好。 最后,從效果上來看,瑞幸和茅臺這次聯名確實實現了各自的人群破圈目標。在朋友圈刷屏和抖音博主們的短視頻推薦下,醬香咖啡就成了潮流。潮流就是流量,原本不喝咖啡或者喝咖啡不喝瑞幸的人,有一部分會嘗試瑞幸的醬香咖啡。正如瑞幸營銷負責人說道:“年輕人的第 1 杯茅臺,中年人的第 1 杯瑞幸”。瑞幸借著國酒茅臺的勢能,也拉高了品牌形象,品牌護城河進一步升華。即使瑞幸后面仍然賣 9.9 元一杯,但對用戶來說,這是一個價格親民且格調不錯的品牌。畢竟「醬香拿鐵」已成社交貨幣,瑞幸也不再只是“打工人”喜歡的品牌。
總結看來,這次聯名營銷是對渠道、媒介和產品的組合應用;瑞幸在抖音和小紅書、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運營也近乎滿分;另外它所沉淀的私域流量更是擁有強大的精準觸達能力。產品層面,反應速度和創新能力,也一直是瑞幸的強項。瑞幸的營銷能力在咖啡界已經無人能敵,如有品牌想要做跨界聯名,瑞幸成了優選項。運營社認為,未來可預見的是,還會有更多的瑞幸聯名咖啡。但與此同時,這種炸裂效果的聯名,也很難復刻這次「醬香咖啡」盛況。而對茅臺來說,從品牌、產品到用戶,都做到了出圈、品牌年輕化等多重關注和效果。好的聯名不止是 logo 放在一起,還有拿出各自產品優勢,讓聯名產品在產品力上形成差異化優勢。